第4期 - 刘元国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失误的思考 |
||
|
||
[dvnews_page]
□刘元国 摘编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稳定性 我们应该承认,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没有充分考虑国情、教育教学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没有随着青少年的成长而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常常是动荡和摇摆不定的。粉碎“四人帮”以后,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1981年提出“五讲四美”教育,后来又补充为“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1983年,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教育1989年动乱之后,进行反“和平演变”教育、“两史一情”教育现在,又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正如有学者指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持续变革,从而使我们看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应对、应景、应制成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当作“消防车”来使用,教育者却成了“消防队”。显然地,这种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近期效果的短视行为必然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走过场的倾向,从而导致实效低下。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对滞后 在我国的普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无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做出回应。然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于是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受教育者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 3.单纯知识传授,缺乏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毫不避讳地指出,我们的中学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缺乏训练和实践磨练,缺乏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单纯的知识传授现象比较严重。这就难免使得我们塑造的教育对象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实际上,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并非追求某种统一的思想政治道德认知,而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参与社会、勇于实践的态度和能力。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道德实践的主体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从中进行自我教育,学会社会生活,获得思想政治道德的健康成长。但实际上,由于教育者的预先安排、统筹包办或过度保护,使得学生的“践行”总是免不了走过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没有体现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就必然导致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一场空,更难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观念外化为品德行为。 4.教育内容的超前性和适应性关系处理不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