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之泰山精神 的历史文化内涵


[日期: 2021-08-30] 点击:


泰安一中第六党支部    安存诚

[摘要]  泰山挑山工精神的新时代科学内涵,所根植的泰山历史文化内涵是本文的主要观点,并且称之为“泰山精神”。文章简要梳理了泰山精神的基本内涵:“身凌绝顶”的攀登意志;“重于泰山”的价值取向;“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泰山挑山工不敢在“快活三里”久留的故事,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越是爬坡过坎越应咬定青山,乘胜前进改作风。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视察山东时再次强调,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激荡了齐鲁大地,振奋了泰山儿女,为党员干部阔步新时代、奋战新征程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

近平总书记关于泰山挑山工的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向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体现了深邃的政治智慧、宏阔的战略视野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和赞扬了泰山挑山工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精神特质。对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讲,这种精神特质就是要做到挑担不畏难、登山不畏艰,坦途不歇脚、重压不歇肩。这种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高度契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坐标,是照亮前行的时代火炬,对于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伟大斗争担当,为伟大工程奋斗,为伟大事业拼搏,为伟大梦想奉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崔洪刚书记阐释的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的时代内涵,主要包括:

 信念坚定、心无旁骛的执着追求。泰山挑山工始终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笃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不为风景所惑,不为杂音所扰,不为风雨所动,不到山顶决不回头,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只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不彷徨、不消沉、不动摇,永葆政治本色、保持政治定力、把准政治方向,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坚韧品格。泰山挑山工责任面前敢担当,困难面前不退缩,关键时刻豁得出,再重的担子也敢挑,再难的道路也能走,再苦的活计也要干,从不拈轻怕重,从不挑肥拣瘦,挑起了责任,挑出了信任,挑来了希望。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立足本职、担当尽责,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脚踏实地、永不懈怠的顽强作风。泰山挑山工一次要挑100多斤的担子,走7公里多的陡峭山路,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能够咬紧牙关、提起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一刻不敢停歇,一丝不敢懈怠,泰山压顶不弯腰,“快活三里”不逗留,担子始终在肩上,脚步始终在路上,目标始终在山顶。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奋进在新时代,党员干部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只有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方能干成一流事业。

一往无前、勇攀高峰的卓越情怀。泰山挑山工不管山高路远,始终以奋斗姿态往前走、向上攀,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在重大挑担任务面前,挑山工们步调一致、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征服“十八盘”,登上“南天门”,到达“玉皇顶”,领略无限风光,畅快人生豪迈。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党员干部只有胸怀“泰山有顶我为峰”的豪情壮志,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勇攀高峰的胸襟境界,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昂首阔步、砥砺前行,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而本文思考的是“挑山工精神”所根植的泰山历史文化精神 ,也就是泰山精神的内涵。

正如学者所指出:“泰山作为中国人民文化的精神象征,已深深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理潜层,它不断唤醒着民族的灵魂,滋润民族的精神,陶冶民族的集体意识,在我们的民族形成自身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前引张用衡文)而这种精神,在新的时代中“又被注入新思潮的活力,展露出新时代的风姿,成为社会发展新的动力”(前引吕芸芳文)。泰山精神根据泰山研究学者周郢的研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是:“‘身凌绝顶’的攀登意志”。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尤其是泰山十八盘,更是泰山攀登精神的内核。泰山拔地通天的巍然雄姿,激发了人们登攀向上的无限渴求。而就是在这种不畏艰辛勇于攀登的过程中,人们看到了险峰之处的美妙风光,收获了奋勇向上的勇气和动力。

身凌绝顶的攀登意志,成为泰山精神的第一大主题,得到了历朝历代的肯定和赞颂。 

第二点是“‘重于泰山’的价值取向”。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是我们自小耳熟能详的一段至理名言。史圣司马迁以他极为惨痛的人生经历,感悟出泰山蕴涵的巨大的人格价值,从而留下了这一个传诵千秋的不朽名句。 由于泰山给人以凝重、稳重的视觉感受,在古人“君子比德”的思维下,泰山就成为某种高尚人格的象征。汉代史家司马迁这一譬喻,成为中华民族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又引申此义: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赋予了“重如泰山”以时代精神。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为了取得粤北战役的胜利,他亲自带领突击队准备直袭日军的总部,在临行前他就对记者史默莱特说,人生啊多活二十年少活二十年没有什么关系,转眼就过去了,但是如果能在这场为国家为民族的战争中献身,那他将会比泰山还重。这就说明重于泰山这个价值取向,已经成为中华儿女衡量人生价值的一个标尺,感染着炎黄儿女世世代代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

 第三点,“‘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捐细流,故能成其深。”这也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一段至理名言。泰山文化在形成中,广泛吸纳了各区域、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文化特征呈现出多元色彩,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兼容的一面。秦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论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正是对这一文化特色的生动隐括。类似的表述还有《韩诗外传》的“泰山不让砾石”,郑世元的“泰山不自高,因丘垤以成形”,元代徐世隆的“泰山元不让微尘”,民国熊克武的“能成其大”,都高度礼赞了泰山包容万物、博大虚怀的气度。而民国邱山宁《泰山赞》诗,尤为体现这一意旨的代表之作:“泰山何其雄,万物都包容。泰山何其大,万象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有都包含。一切宇宙事,都作如是观!” 

 后世把满空奉为泰山普照寺“重开山第一祖”。普照寺的重开山第一祖不是一个中国人,而是一个韩国人。岱庙大殿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前半部完全是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绘制的,而它的上半部,则是用明末清初刚刚传过来的西洋绘画技法绘制的,是近大远小、焦点透视那种西画技法。泰山精神的这种“不让土壤”,“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气度,对我们处于今天一个开放时代的中国人,仍然有深刻的启示。

 第四点,“‘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在泰山诸多的自然奇观之中,最让人感到振奋,最让人感到激动,最让人感到狂喜,最让人感到兴奋的那是什么呢?泰山日出!那么天下何处没有日出,为什么只有泰山的日出最让人狂喜,最让人振奋,最让人激动,甚至让人感动泪落,什么原因呢?这源于古人的一种观念,我们中华先民的观念,先民认为,太阳是万物之母,而迎接东方第一缕阳光的地方,首推东方那座沟通日月的神山,这座山就是东岳泰山。所以元朝的文学家元好问这样说:“泰山高出天半,昏晓与平地异。”他的意思泰山高入云天,他的阴阳昏晓,日出黄昏,都与平地人间完全不同,当泰山之巅已是红日勃升,可人间还在一片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泰山日出因此就成了人间光明的先声。

泰山日出观念,体现了中国太阳崇拜与东方崇拜的思想精髓。这种对光明的向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以至于形之梦寐、牵之诗魂:从三国程昱的“梦天捧日”,到宋人梅尧臣的“梦吟日观”,再到元徐世隆的“梦登日观峰”,都是这种信仰的真实体现。不仅中国人如此,西方人在泰山之巅也同样感受到这一点,近代德国学者卫礼贤抒写极顶所感:“太阳升起之际,刹那间云层、平原、山峦尽收眼底。啊!中国真美。”联合国教科文官员马约尔也曾感叹:“每当在泰山上看到日出,就感到一种新活力,感到新的生活正在开始。太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东方升起,使我感受到泰山精神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这种泰山精神正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2000年中央电视台直播迎接新世纪第一缕阳光,当时有两个采集点,一个是海南三亚,另一个就是泰山日观峰。这说明对泰山日出的向往、崇尚、礼赞,一直鲜活在我们当代人的生命之中。 

第五点,“‘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自古流传着一句话叫“泰山安则天下皆安”,也简称做“泰山天下安”。这句话怎么来的呢?周郢曾经作过考证,发现最早提出这个观念的,是战国末期的大商人吕不韦。吕不韦在游说秦国的贵族阳泉君的时候提到:如果有立储之功,其家就会“宁于泰山四维”。就是说阳泉君的家族,就像用四条结物的大绳绑上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到了汉朝淮南王刘安,又把这个观念从家族引申到国家。刘安在《上武帝书》中这样说:“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天下的安定,就像压上泰山,再系上四条结物的大绳,把它连接到一块,是那样牢不可移。这样后世就流传下“泰山安则天下安”这个熟语。

那古人为什么会把泰山和国家的安定联系到一块呢?这是因为,泰山“雄重磅礴”的山体——泰山非常重啊,它体重达5500亿吨。这个磅礴雄重的山体,在君子比德的观念之下,很自然的就和国家民族的安定联系在一起。历代帝王的封禅,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泰山是天下太平的象征,所以泰山的极顶叫作太平顶,泰山下面的城市叫作泰安市,都是取 “天下之安如泰山”这一寓意。 泰山“雄重”(元好问语)的山体,自古以来就是稳定安宁的象征。人们便会很自然地将泰山与国家、社会的安定联系起来。由于“泰”字除训有“大”意外,也包含“安”意,古代“治而通”的政局也称之为“泰”。由实及名,泰山遂进而成为体现“国泰民安”这一民族愿景的最佳载体。大观峰上有清人题勒“与国咸宁”、“与国同安”、“斯山之固,国家柱石”,都揭示了泰山的这一精神内涵。 

这种对“泰山天下安”观念的认同,一直留传延续到当代,并不仅是一个古人的观念,我们今天“泰山安天下安”的观念仍然十分流行。新中国建立后有两个标志性的建筑,一个是人民大会堂,另一个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两个新中国标志性的建筑,它的底座全部是用泰山花岗岩来奠基的。这说明“泰山天下安”的观念、“国泰民安”的观念,仍然为我们当代人所认同。这是说的“国泰”。

“民安”在泰山也有具体的体现,如果说整座泰山可以保佑着一个国家的安定,那么泰山上的一块石头,就完全以理类推,可以保佑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平安,于是就有了随处可见的“泰山石敢当”。在民间传说中,泰山石敢当是一位行侠仗义,驱邪捉妖、擒虎降豹的一位民间的英雄,他所到之处给人们带来祥和,给人们带来平安,人们就把他刻成石碑,镶置在墙角,嵌置于宅门。作为泰山神力的一个象征,用他来保佑家庭的安宁和家族的祥和。这是“民安”在大众信仰中的一个具体的体现。所以泰山不仅象征着“国泰”,同时还象征着“民安”。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位日本的书法家叫柳田泰云,他就在岱顶丈人峰上刻上了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就是“国泰民安”,可以说是正切中了泰山文化的这一精髓。 

参考:崔洪刚   《大力弘扬泰山“挑山工”精神》  2019.4《学习时报》

      周郢     泰山学者的相关著作、文章。

 

作者:安存诚    泰安一中   一级教师   13561786662    ancuncheng@126.com  青年路117号   271000  


老校区地址:泰安市青年路117号 新校区地址:泰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天门大街3367号
联系电话 老校区:0538-5885101 新校区:0538-5885310
邮箱 老校区:yzb5656@163.com 新校区: yzxxqbgs@163.com
版权所有: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 鲁ICP备13022236号鲁公网安备:370902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