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日报:百年名校 昂首跨越 ——泰安一中做强做大进行时 |
||
|
||
![]()
百年名校 昂首跨越 ——泰安一中做强做大进行时
2018年9月5日,在全国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泰安市委书记崔洪刚到泰安一中新校区走访慰问,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崔书记详细了解泰安一中办学历史、办学成绩、新校建设、师资配备、生源质量等情况,对泰安一中新校区启用一年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管理运行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泰安一中新校区没有辜负各级各方面的期望,把学校建设得很好,管理得很好,实现了开好头起好步的目标。” 作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实事、百年一中名校品牌做强做大的重要举措,泰安一中新校区的建设启用、管理运行一直得到全市人民的高度关注。 一年来,泰安一中领导干部和新校区教职工牢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厚望与重托,真抓实干,担当奉献,全天候盯靠,全身心投入,做到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和精细管理,全体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好评,在由百年名校向现代强校跨越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 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始建于1899年,是山东省首批办好的19所重点中学之一。学校办学历史长,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一直得到泰城人民的普遍认可,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美誉度。 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历代“一中人”笃志教育,心无旁骛;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勤勉治学,敢于担当;百年老校勇立潮头,频创佳绩,成为齐鲁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职工之家、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校等80多项荣誉称号,并成为北大、清华等50余所重点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 作为一所有着深厚底蕴的百年老校,泰安一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传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把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教学成绩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骄人成绩。近年来,学校在高考成绩、自主招生、学科竞赛等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学校毕业生本科录取率保持在95%以上,重点大学录取率保持在70%以上,先后有2名同学夺得山东省高考状元。 ——在高校自主招生排行榜上,学校连续四年蝉联全省第一、全国第三,2016年跃居全国第一,2017年再次位列全省第一。 ——在学科竞赛中,五年来,有100多名学生在全国数、理、化、生、信息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8名学生通过学科竞赛被清华、北大录取。 ——在全国性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电脑制作大赛、作文大赛、英语能力大赛以及海峡两岸高中生辩论赛中,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获奖层次之高、获奖人数之多可谓独步泰安,享誉齐鲁。 毫无疑问,泰安一中已经成为山东省有重要影响力的高中,成为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神圣殿堂,成为泰安教育的一张最靓丽名片。 二 泰安一中老校区居于市中心,占地面积不足百亩,交通拥堵、空间狭小,学校设施设备改善、优质生源扩张等受到严重限制。多年以来,对泰安一中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扩张,满足更多孩子享受更优质教育的迫切愿望也已成为民心所盼、势在必行。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科学决策、顺应民意,立足时代发展制高点,着眼改善民生福祉,斥资6.5亿在高新区建设泰安一中新校区,旨在让泰安一中走“老校+新校”的办学路子,实现“名校+强校”的办学目标,满足更多学生接受更高品质高中教育的需要。 “一中人”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不辜负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对泰安一中的高度信任?如何回应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如何把握泰安一中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弄潮儿当向潮头立”,实现泰安教育新突破,泰安一中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思路也日趋清晰和明朗起来。老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特色鲜明、成绩突出,百姓认同、政府满意。实行老校、新校一体化办学,既继续办好老校区、保持和传承好传统的办学优势,又实现百年传统与时代特色的融合、举办好新校区,做到互为依托、融合发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从而建设全国知名学校,实现泰安一中从名校向强校的历史性跨越。 三 学校成立了新校区建设启用工作领导小组,以“好班子、好师资、好条件、好生源”等四大要素为支撑,强力推进新校区的招生、启用和管理工作。 2017年9月,泰安一中新校区正式建成启用。首批招生实现开门红,共招收1342人,其中创新班600人,泰山区前650名中,招收了400人。新校区的招生和报到工作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市教育局和泰安一中领导班子,对新校区建设及招生工作,高度重视,措施得力,确保了圆满顺利。希望开学后要加强管理,一定要把教学质量抓好”。 科学精准的办学定位是办好学校的引领。9月1日,全市2017年中小学秋季开学典礼在新校区成功举行,市领导对泰安一中的办学定位是“百年名校向现代强校的跨越”,实现途径是“老校+新校”的办学模式,奋斗目标是“泰安教育的标志、栋梁之才的摇篮”。之后,市领导在市教育局呈阅件上批示:“下决心把一中新校区打造成代表我市教育形象的样板校”。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学校的希望和要求,成为学校做好工作的标准和遵循。 新校区启用后,学校坚持“老校+新校”一体化办学的思路,按照现代学校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分校区办学和高端寄宿制管理模式,强化“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走动式管理、近距离服务”的要求,团结和凝聚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千方百计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管理更加严谨精细,教学更加规范高效,打造有品质、有温度、有情怀的现代化高中学校。 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的保证。新校区的教师队伍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一中现有的骨干教师,主要是高三毕业班教师,毕业班教师优秀群体大、工作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大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竞赛教练和知名教师,学校根据新老两个校区的招生规模和比例合理调配,以便更好地传承学校的历史文化、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二是面向省内外招聘的优秀教师,这部分教师都是所在地市的骨干教师,教学视野开阔、教学风格多样、教学业绩突出;三是面向“985”“211”名校招聘的优秀毕业生,该部分教师已在教学岗位上经过了培养锻炼,其过硬的综合素质、良好的教学能力和优异的教学成绩等,均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由于新校区离城区较远,是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学校广大党员干部、骨干教师发扬高尚的师德师风,克服重重困难,踊跃来到新校区任教。 为了让教育教学尽快驶入快车道,有很多班主任一周难得回家一次,有些教师无暇顾及城里独自上学放学或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有些教师无力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人,有些教师家里的娃娃才刚出满月,有些教师干脆带着幼小的孩子把新校区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 为了让初次住校学生的家长放心,老师们无私关爱着每一名学生,有的为了给学生讲透一个问题忘记了食堂的午餐,有的将半夜腹痛的学生背出宿舍却因天黑崴伤了脚,有的为了让学生不再想家总是在下班后陪他们耐心聊天……老师们还主动走访学生家庭近千户,校区每天向家长开放“教学公开课”,以实际行动注解了“万名教师访万家”和深层次的家校互通、家校共建。 为了迅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老师们精研深思,集思广益,凝聚全体智慧,精心上好每一堂课。他们始终如一坚守自己热爱的三尺讲台,把课堂当作战斗的阵地,用“认真、细致”规范自己的教育态度,用“高效、快乐”检验自己的教育效果,用满腔热情和严谨扎实的教学实践,生动地诠释了静心笃志、为人师表和担当奉献的内涵。 短短一年时间,1342名学生茁壮成长,向社会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这不仅仅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一中人的风骨所在,它所体现的是迎难而上、无畏无惧的勇气,更是一中人长期积淀而成的一种稳定良好的教育教学品质。回眸一年来各级领导的关怀担当和老师们的无私付出,一位老教师动容地写到:“这是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一群人走上的一条光荣的荆棘之路!筚路蓝缕,风霜雪雨,初心不改,我们将砥砺前行!” 严格精细的教学管理是提升质量的核心。新校区严格落实学校管理要求和“严细实恒”的工作标准,实行全员导师制度、特长生主教练负责制度、领导承包指导年轻班主任制度、中层以上干部包学科制度,有力促进了年轻班主任快速成长、班级管理有序提高和学科建设的科学规范。 新校区注重教学常规的规范落实和细节管理。实行各学科每周集中半天进行集体备课、主备人公开课和大小教研制度,实现了新老校区教学资源全面共享、教学进度、教学策略的统筹兼顾。开展“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论坛”,大面积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成绩和业务水平。积极应对新高考,组建课程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选课走班、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指导6个专项研究小组。 新校区注重加强对学生常规和自主学习的管理。组建学生会、团总支,引导学生自我监督,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领导力和自主管理能力;评选“三面流动红旗优秀班级”(学习质量流动红旗、一日常规流动红旗、宿舍管理流动红旗),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新校区注重精心育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根据全寄宿制的特点,实施校区干部24小时全天候值班,做到教学、食宿、安全、学生等一体化管理。为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困惑,组建谈心室,全方位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做好指导。配合新高考要求,帮助学生做好选课走班和生涯规划指导。健全家长委员会,实行“校园开放日”,完善家校合作育人管理模式。 新校区注重课程建设,为学生拓展知识宽度。积极围绕“一个中心、四个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性、创新性的课程体系,课程实施逐步从平面课程走向立体课程。统筹建立奥赛教练工作室,选拔优秀学生组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赛队,实现了新的增长点。多次邀请中科院科学家及各领域领军人士为学生做专题报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根据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成立了34个学生社团,让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主动发展。定期举行萃英文化艺术节、庆元旦歌咏大赛、师生书画展、冬季长跑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行体育课“供给侧改革”,学生按专项上课,每人培养一至两项终身受益的爱好和特长。 四 今年花胜去年红,应知明年花更好。泰安一中实施“老校+新校”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学校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老校区的传统优势继续巩固。2018年,学校自主招生,列全国第七位。学科竞赛凭借27名学生获得省赛区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位列山东省学科竞赛“省一”排行榜第六名。老校区共有1221名学生参加高考,自招线上线1016人,本科上线1185人。有4人被北大、清华录取,36人被国外名校录取;理科650分以上57人,2人列全市理科前10名;文科620分以上17人,6人列全市文科前10名;另外,该年级在高二时有3人考取中科大创新班,4人考取新加坡全额奖学金留学项目。在绝大多数高三学生埋头苦读、为2019年高考做最后冲刺时,明年毕业的新高三年级已有3人考取中科大创新班,4人考取新加坡全额奖学金留学项目,2人在信息学奥赛中获得北京大学降分录取的资格。 新校区的后发优势初步显现。2018年,新校区生源质量又有新突破。在泰山区招收的400名创新班学生,提升到全区前474名。原计划招生1300名,报名人数达1700人。生源质量持续优化,证明了全市各界对新校区办学质量的高度认可。去年入校的2017级,全体同学的自理自立、团结合作等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均取得了很大进步。创新班尖子生成绩相对稳定,继续领跑;非创新班学生成绩进步显著,大幅提升。学科竞赛初见成效,在国家级的十几项赛事中,已有126名同学斩获奖项。
昨天的泰安一中,在泰安教育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杰出人才,取得了卓越成就,铸就了永恒丰碑; 今天的泰安一中,底蕴厚重、理念先进、管理科学、师资优秀、成绩优异,已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明天的泰安一中,将传承优良传统,整合优质资源,继续做强做大百年名校品牌,助力泰安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迈进新学年,跨入新征程。学校将坚持“创名校出名生,向管理要质量,高考实现新突破”奋斗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狠抓教学质量中心工作,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思路,秉承百年一中优秀传统,弘扬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和马拉松精神,“全面培养、个性发展、精准施教、漫天桃李”,把学校办强办好,全力实现泰安一中由名校到强校的历史性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