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 卢渊博 - 理解课改理念 提升自身素养 |
||
|
||
[dvnews_page]
◇ 卢渊博 2005年全实验区新课程化学教材暨教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与会的教材主编详细介绍了编写思路,以及教材中各个栏目的功能和用法。期间观摩了五节示范课。又一次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的洗礼,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通过这次研讨会上的学习和交流,结合实际情况,我感悟颇多。 一、更新课堂教学理念 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课堂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倾听学生的观点。并在倾听学生观点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这也是新课标对“全面发展”的诠释。所以,学生不是盛装知识技能的 “袋子”,教师也不是“装袋人”。教师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情景的设置者。所以,不能再简单地将“预定目标的达成”作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教育的成功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当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不断的诞生精彩观念,宛如姹紫嫣红的鲜花在春天绽放一般,他就开始际遇教学的本质,体验教学的神圣。”而我们当前的课堂还严重存在着:知识点不讲不死心,讲的明明白白才放心。教师很少让学生自己从探究中绽放自己的观念。 比如,在去年的省优质课比赛中。同样是讲二氧化硫的性质,有一位老师将实验方案,实验步骤都告诉了学生,然后让学生做实验。另一位老师则让学生根据“元素观点”推测二氧化硫的性质,然后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再实验探究。显然,前者只是把学生当成了“操作工”。后者的设计是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课堂上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着健全的人格,充满了对科学和生活的好奇心,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而前者只是根据预定的目标“装配”学生,它必然导致学生心灵的物化和精神生命的枯萎! 二、完善学科知识结构 在新课程标准下编制的化学教材突出了三点:贴近生活、靠近学科前沿、注重能力培养。弱化了化学知识的系统性。所以,有些教师面对新教材无所侍从。高考是以新课标为依据的。教材只是教学的范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然后再研究教材。 新教材利用了大量的彩图和丰富的阅读材料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而有些知识对中学教师也是陌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要参阅大量的书报杂志,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比如说,在化学必修Ⅰ的第一节就有一幅关于“分子马达”的彩图。“分子马达”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前沿科学。是指人类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操纵原子组成分子机器,并利用它完成能量转化。这幅彩图旨在告诉学生人类可以操纵原子组成分子。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个过程,也就无法准确的将这个信息传达给学生。 选修模块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扩充。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比如《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大篇幅添加了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理论。包括原子轨道的伸展方向和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的理论。这一部分的图形都是立体结构,就需要我们学会利用软件模拟分子轨道以及 三、合理使用新版教材 按照教材编者的意图,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高中选修模块在三维目标上是呈递进关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逐步提高的。但是,很多学校的实际教学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思路。对于必修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深挖洞,广积粮”。人为地将一个简单的知识点加深,扩大,造成了学科难度提高,补充的知识过多。抑制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际上,编者在必修模块中为很多知识点作好了铺垫,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而这些知识就在选修模块中。如果对必修模块挖深、讲透,必然出现教学时间不够用。而到了选修模块又没什么可讲,那就会对选修的知识点继续挖深、讲透,势必造成恶性循环。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加重了学生负担。 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要敢于为新课改承担责任。改革就允许老师有失败,必须鼓励老师大胆去尝试。如果教师不去尝试,大家都等成熟的经验,新课改就会滞步不前。 四、三维目标协同发展 新课程要求三维目标同等重要,共同发展。现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的是这种情况: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形成;轻过程的体验,方法的学习。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更是微乎其微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形成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和载体。事实上,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了能力,也总结了方法。阻碍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堂的探究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模式。老师不敢上探究课,担心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在探究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老师即使是忙得焦头烂额,也只能解决一部分学生的问题。而且,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是很恰当。这就使得探究过程的体验往往是失败的,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宁夏六盘山一中曹效琴老师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上课之前,学生充分预习所学内容,并将探究实验方案提前交给任课教师。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好准备。然后,将批阅好的方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对于课堂出现的偶发事件,能当堂解决则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则放在课下老师和学生继续探究。这样,就不会因为个别问题浪费大家时间。提高了课堂探究的效率。 这就启发我们必须加强集体备课,为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也要探索最有效的课堂组织方式,比如说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等。 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往往存在于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交流中。老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询问,一次完美的表率都会给学生以心灵的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