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冲突,如何突出重围? |
||
|
||
案例一:一次,某老师在讲评作文时,突然教室后排一阵骚动,几个同学相互传阅着一份试卷。老师走过去一看,李同学的作文分数上被他用黑色笔写上了两个大大的字:“放屁!”原来他的作文被判了28分(50分满分)。然后……… 案例二、上课的时候,一个女生在看课外书。我问她:“你在干什么?”她说:“在看书。” “上课不听课,看什么书呢?” “我不看书,难道要听你的课呀?” “在我的课堂,不听我的课,你来干什么呢?把书交给我!” “不交!”、、、、、、、、、 案例三:轮到我查夜,楼道灯都关了,整个教学楼黑暗一片。为了检查每个教室的门窗关闭情况,我还是一个人摸索着冲进了黑暗,突然听到我任教的高一⑷班的教室里传出了悉悉索索的声音,用手机带的电筒一照,一男一女正抱在一起,看到灯光他俩瞬间分开,女生拉开教室门掩面而去,男生拉住则拉住我的胳膊,做哀求状。女生夺门而出后,面对男生的作揖哀求,我视若无睹地走了过去,呆若木鸡的他,一会儿也默默地离开了。后来他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请求我给他保密,并保证以后再也不这样了,会把精力放到好好学习上。虽然不能确保他们会因此收敛,我还是给他回了一段文字:“谁都年轻过,再说那天我什么也没看到。人应该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儿,我相信你懂的。” 案例四、2013年9月13日,河南省商丘柘州二高学生对学校封闭管理、学校后勤服务、饭菜质量和价格等问题有意见,情绪激动之下,学生当场掀翻餐厅桌椅,发生打砸食堂事件。 案例五、2013年9月14日,江西抚州临川二中,高三学生雷某上课玩手机,因不满班主任孙老师的批评,将其刺死。 遭遇学生顶撞,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面子上,多数教师都觉得受不了。但教师是否考虑过学生的感受,他们受得了吗?两难境地就在师生共同的“感觉”下开始进入互动:一个下不了台阶,一个死撑到底,师生冲突就此发生。如果教师面对的是外向、攻击性强的学生,一定会顽抗到底,甚至诱发弑师事件。如果面对的是内向型的学生,可能出现表面服从,暗地里和教师较劲的结果,严重的可能引发学生的自杀行为。 一段时期以来,类似的校园冲突案例不断见诸媒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师生冲突,这几乎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又颇感头疼的问题。师生冲突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师爱生、生尊师的美谈不胜枚举。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一切教育活动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基础。作为两个活生生的人,互动是必然的,产生一些不和谐、不一致,甚至是小的冲突也是难免的、正常的。然而,上述案例中的一些情形已经不是正常的师生关系,而是严重的师生冲突。 学校师生冲突的成因分析 首先,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失衡的权力关系。 权力是一种关系,这种思考方式充分考虑到个体在权力关系中的位置,点名了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权力的端点。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权力的端点,师生关系具有权力关系的性质,师生双方同时具有权力行使者与被行驶者的双重身份。学生不仅仅是权力的被行驶者,需要服从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指挥,也是权力的行驶者,他们有权力参与学校管理,监督教师言行,质疑规则。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权力关系是依据权力模式构建的,自上而下运作,关注中心权力,忽略边缘权力。相对而言,学校和教师的权力得到保护,得到了落实,学生的权力则收到排挤或忽视,造成学校与学生权力的不对等,教师与学生权力的不匹配。其现实表现是:对学生出台五花八门的管理措施、滴水不漏的纪律规则、严惩不贷的处罚办法,教师凭借这些“尚方宝剑”,对学生看管检查、批评处罚。学生不但很少知道这些条条框框出自何处,依据何方,甚至在遭受指责、接受处罚的时候,无从解释,无处申诉。长此以往,学生积蓄了大量的不满与愤怒,常常通过顶撞教师、违反纪律、消极抵抗等方式表达情绪,相当多的师生冲突都是这样引发的。 其次,过度规训导致师生权力的再度失衡。 现代学校是一个典型的规训机构,规训权力是学校用以推行各种管理措施的基本手法。学校通过各种规训的组织和运作,实现和完成对学生的精确计算与严格控制,教育过程成为实实在在的规训过程,我们称其为“规训教育”。 当规训权力以强势的、霸道的、极端的态势进入学校权力运作框架中,参与权力争夺、权力制衡的时候,原本平衡的学校权力关系被打破了。规训权力作为制度化权力的具体化与落实,以它的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巧妙装扮和契合现实,一下子就占据了学校权力关系的上位,表现出明显的强制性、控制性、功利主义和去人性化等特点。 第三,师生权力失衡引发师生冲突。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关系,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交往过程,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着教育的成败。然而,规训教育将人数字化、客体化和原子化,割裂了师生之间的亲密感情,工具化特征日益凸现。为了取得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教师希望学生金榜题名,为了升学,学生期盼教师点石成金,师生互为工具,交换关系越来越明显,情感关系越来越淡漠。人是情感动物,人的行为都是情感催化的结果。当师生之间亲情没有了,友情淡漠了,人情污染了,剩下的只有工具性的相互利用。矛盾不断,冲突频繁,相互指责,彼此不满。因此,学校规训权力的泛滥与过度,使师生权力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失衡状态,当规训权力成为学校权力运作的主导时,冲突就会成为不可避免的代价。 如何消减师生冲突----从权利失衡到权力平衡 化解师生冲突的根本出路在于平衡师生权力关系,即使学校权力关系从失衡状态走向平衡状态。下面,我推荐几种常规策略 一、巧妙的回避策略。采用回避策略并不意味着息事宁人、敷衍了事,巧妙的运用回避策略不但为解决冲突争取时间,还可以让教师在突发的、棘手的冲突面前,暂时缓和气氛,冷却事态,使双方以理智的、平和的心态处理冲突。当然,逃避的、拖延的、回避矛盾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冲突是问题的表征,出现冲突一定要解决,可以早点,可以晚点,但回避拖延于事无补,还会为今后的工作埋下陷阱,最终影响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教师面对师生冲突时,下列情况可以使用回避策略: 1、 引发冲突的问题微不足道,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解决; 2、 教师达到自己愿望的机会微乎其微;需要先使双方冷静下来,重新分析问题; 3、 掌握的资料、信息不全面,有待进一步了解; 4、 冲突以外的其他人有更有效的办法; 5、 马上处理这个冲突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等等。 二、善意的强制策略。师生关系中,教师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强于学生,很多教师习惯于运用强制策略解决师生冲突,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造成了对学生利益、要求的压制与忽视。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矛盾会逐步加深,师生冲突将日益尖锐化。由此看来,强制策略并不单纯取决于权力和地位,要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才能取得恰到好处的功效。教育过程中,维护教师权威是必要的,因为出于教育责任的需要,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贯彻正确的教育规则,维护多数学生的利益和教育秩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面对师生冲突时,以下情况适合使用强制策略: 1面对紧急事件,必须采取快速的、决定性的行动; 2、教师确信自己是正确的,考虑到多数学生的利益; 3、面对无理取闹、故意挑衅的学生; 4、冲突的影响很大,为减少损失、降低成本等。 三、积极的克制策略。积极的克制不是胆小怕事,不是因噎废食,而是在通盘考虑教育局势的前提下,及时认清情况的优劣利弊,了解事情的起因原委,迅速调整心态,做出必要的让步。积极主动的克制也是教师心胸宽阔的表现。 四、主动妥协的策略。长久以来,在对待师生冲突问题上,妥协是教师们最不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因为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妥协就是变节、投降、失败,是放弃原则的表现。教师向学生妥协意味着教师放弃尊严,意味着教师无能,没有教师愿意选择妥协作为解决冲突的方案。实际上,妥协是现代民主社会中一种积极的心态,因为妥协要求人们尊重冲突各方的权力,妥协的达成有赖于各方的积极参与、平等协商、相互对话。正是在冲突各方不断妥协的过程中,民主得以实现,民主制度得以完善,民主政治才具有可操作性。“妥协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没有妥协就没有民主。”当代教师要学会采用妥协策略处理师生冲突,这也是教育民主的体现。教师面对师生冲突时,下列情况可以运用妥协策略: 1、当师生双方各有道理而目标相互排斥时; 2、学生的要求有充分的理由,且符合社会发展方向; 3、过分坚持有可能造成更大损失时; 4、当时间成为强大压力时; 5、强制与合作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6、问题比较复杂,无法满足任何一方的要求; 7、为维护并发展师生之间关系的良性循环; 8、保护学生的民主意识等。 教师敢于妥协,勇于承认错误,不把自己视为权威,以平常心态看待自己,意识到教师也会有错误,教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勇于正视错误,接受学生批评的老师不但不会在学生心中失去地位,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因为师生是学习同盟,是成长的同行者。 五.双赢的合作策略。这种双赢局面的获得必须有赖于冲突双方真诚、主动、平和的交流与沟通。如何才能达到双赢?这要求冲突双方深入了解彼此的想法、感受和动议;不但理解是什么,还能懂得为什么,各自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位对方考虑。这不是容易达成的结果,只有冲突双方经过充分沟通,达到感同身受的情势,建立起尊重、宽容、接纳、关怀的师生关系才是可能的。合作策略是一种最优策略,是最为理想的解决冲突的方案。化解师生冲突时采用合作策略,需要具备下列条件: 1、师生双方能够坐下来沟通、对话; 2、师生双方都有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对事不对人; 3、师生双方能尊重差异,愿意分享对方的思考与观点; 4、师生双方的利益都很重要,努力寻求整合的结果; 5、师生双方都有将冲突作为发展的机遇的良好愿景。 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平等,需要师生相互尊重、相互扶携。要想避免冲突,就要懂得产生冲突的原因,要想解决冲突就要学会运用各种策略,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态,懂得教育艺术,拥有教育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紧急、复杂的教育情境中灵活应变,应对自如,化干戈为玉帛。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不应该总以一棵大树的形象站在那里告诉学生该怎么长,而更应该是彻底放低自己,俯下身子做一方土地,然后“化作春泥更护花”,做一点施肥的工作,默默地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爱,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尽可能更广阔的舞台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