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日报》 激昂的青春:萃英中学的如烟往事


[日期: 2011-06-09] 点击:


    泰安日报5月27日讯  (记者 梁艳) 在泰安一中校内,静静地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楼,历尽风雨,饱经沧桑。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小楼却见证了泰安党组织早期发展的一段历史。

    5月23日,记者来到这里,进了校门,顺左边小路方向,一块刻有“中国共产党萃英中学支部委员会成立(1926年)旧址”的纪念碑就立在办公楼前。镶嵌在墙壁上的纪念碑,记载了上世纪30年代在这里发生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推开房门,负责编撰泰安一中校史的老教师们正在一摞摞档案资料中仔细梳理着,并不时讨论着什么。

    “这一段红色历史,对于学校的师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发扬原萃英中学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原泰安一中副校长吕霄生对记者说。

    “萃英”,意为“荟萃英杰”,曾是一所教会学校。早在清末,萃英学生就带头剪掉辫子,拥护推翻封建帝制的斗争。到了上世纪 2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拉开了泰安的红色革命序幕。1926年冬萃英中学党支部成立后,曾发动教外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赴新泰、莱芜传达上级党的指示、转送秘密文件、协助中共泰安支部筹建中共津浦铁路泰安工人支部等工作。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马守愚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从1926年3月到1927年7月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泰安党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先后建立了泰安支部、大汶口特支、萃英中学支部、火车站支部、省立第三中学支部、东向镇支部,发展党员100多人。位于现在泰安一中校园内的萃英中学支部,与以上其他支部都是泰安最早建立的党支部,为中共泰安县委的筹建奠定了组织基础。

    1938年11月,中共泰安城区党的特别支部在城南栗家庄重新建立。1939年春,城区党的特别支部迁入萃英中学,这时党支部迅速发展,并发展了包括管理实验室兼油印的校工劳玉琢、高中部学生李升华等一批党员。到1939年12月初,党员达到了约40人。

    1939年底,一个偶然的事件,使萃英党支部遭到了破坏。根据记载,敌人从邮检中发现萃英中学学生里有一个“五人团”的组织(实与抗日、革命无关),成为使萃英党支部遭到破坏的导火索。当年12月,敌泰安宪兵队在萃英中学逮捕了他们认为与“五人团”有关的学生。在严刑拷打下,有人供出了他了解到的共产党活动情况。于是,敌人便对萃英中学展开了大抓捕,包括劳玉琢在内的一批进步师生被捕入狱。日寇一手制造了“萃英中学事件”,驱散了爱国师生,霸占了学校。这种野蛮暴行随即被外国报纸披露,日寇迫于压力把部分学生释放,但仍激起了泰安民众的强烈抗议,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声援学生浪潮。

    从1999年起,泰安一中就把校史展览室作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一届届泰安一中的学子来说,去校史陈列室学习建校革命历史早已超越单纯参观的意义,而是革命历史薪火相传的一种仪式。

    在谈到这段时期党的革命意义时,亓涛说:“上世纪20年代,刚刚建立的泰安党组织力量虽然弱小,却在党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以战斗的姿态勇敢地向旧世界宣战,开展了对军阀统治者的英勇斗争。而在30年代初开展的工运、学运、农运、兵运和武装暴动等一系列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成为燎原的星火,在泰安党史的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今,蒿里山上随风沙沙作响的草木中已不见先辈的踪迹,萃英中学内慷慨激昂的演讲声已杳不可闻,但校园里“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自强不息”的醒目标语却昭示着英雄精神的薪火相传。

    时代响动的足音中负载着历史的回声,正是记忆深处那一面鲜红的旗帜,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丛林,迈向美好的明天。

(本栏目由市委党史办协办)

老校区地址:泰安市青年路117号 新校区地址:泰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天门大街3367号
联系电话 老校区:0538-5885101 新校区:0538-5885310
邮箱 老校区:yzb5656@163.com 新校区: yzxxqbgs@163.com
版权所有: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 鲁ICP备13022236号鲁公网安备:370902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