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计划】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


[日期: 2023-07-05] 点击: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奠基,走“德育为首、以人为本、规范管理、科研兴校”之路,坚持好“老校+新校”“初中+高中”一体化办学模式,努力创建“历史底蕴深厚、办学理念先进、管理水平上乘、教学质量一流”的国内知名高中,不断增强泰城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思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着力加强新校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发挥学校历史传统和办学优势,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建特色学校为目标,以素质教育和现代化建设为抓手,以中学新课程改革为载体,在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学校管理、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育技术、教学设施等七大领域中,全面开展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动,有步骤地提高办学水平,逐步形成特色教育,尽快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和优秀人才。

三、预期目标

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模式。初高中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加健全,育人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完善,铸魂育人机制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法治精神、生态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引进与吸纳现代学校教育管理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使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师综合素质发生质的飞跃。通过建构与完善富有个性特色的、能够反映民族和现代化特征的课程体系,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和高效率的教学方法,形成鲜明独特的办学风格,树立优质教育品牌,让学校成为我省基础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具备与部分国内知名中学开展较大规模的联合办学及师生交流活动的能力。到2025年,把泰安一中建设成办学条件优越、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质量过硬、学校环境优美,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彰显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高质量现代化特色学校。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构建全学段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高中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和主题团课党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协同效应。统筹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学用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纳入教师培训、行政管理干部岗位能力培训的必修课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思政教育能力。组建学校“山东省优秀思政课教师”工作室,建立思政课教学团队培养机制,加强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团队成员的授课水平。

2.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构建学段衔接、学科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实现整体性与阶段性、现实性与导向性的统一,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德育网络阵地建设,教育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正确对待重大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立足泰安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实施课程深化、课程拓展、资源支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网络引领、理论研究等重点项目,构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化学校文化建设,突出学校特点,进一步凝练提升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积极弘扬百年一中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固化校风校训。坚持“一校一案”落实德育工作方案,将德育目标和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形成德育特色。积极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结合初高中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活动,增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强化西藏生教育服务管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保证每天校园阳光体育运动不少于1小时,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或体育活动项目。积极参加省市每年举办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开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工作。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着力提升学生体育运动专项技能。实施游泳普及行动,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游泳和自救技能。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按照上级美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指南,明确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坚持以艺术课程为主,开设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艺术课程。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 积极参加“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评选活动。加强体育美育场馆建设,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配齐配好体育美育教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美育课。

4.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突出加强新时代学校健康教育,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日常卫生习惯,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夯实“健康中国”根基。全面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持续完善分学段、符合学生特点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广泛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师生健康护理水平。多种方式配齐学校校医。构建学生近视“三级监测”“三级预警”“三级防控”体系,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不少于1个百分点。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和跟踪服务制度,推动学校全面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档案制度。配齐配足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于2022年年底前配备到位。

5.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分学段、分年级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教育内容。将学生劳动参与情况、劳动素养发展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学校类型、学生特点,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每学年设立集体劳动周,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设,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6.推进法治、生态文明和国防教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普法工作,持续开展“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实施学生法育工程,积极推进综合性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学生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校园,以生态文明教育为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开齐开好环境教育地方必修课程。积极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提升广大师生的勤俭节约意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组织实施好国家安全教育,统筹各领域国家安全教育内容,适应不同学科教育特点,全面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深化学校军事课和学生军事训练改革,将国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学校教育课程。

7.扎实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家庭第一课堂、家长第一任教师的重要作用,引导帮助家长注重言传身教、提升家庭教育素养。实施家校共育行动计划,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家校协同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密切家校沟通,落实教师家访制度,通过家访交流学生情况、宣传教育政策、联合制定育人策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在反映家长诉求、补充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运行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建立作业统筹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初中部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面保障,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 推进特色高中建设。以省级学科基地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学科基地在教学研究、课题攻关、师资培训、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辐射引领作用。实施强科培优行动,充分发挥数学教研室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突出名师引领,开展学科教研及赛课说课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特色高中建设。统筹考虑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师资、校舍、设施设备资源,满足选课走班等教学需要。

3.落实好立体课程体系建设。按照“自主多元、丰富多彩”的立体课程标准,立足于强基计划、五大学科竞赛、综评招生及各类重大全国赛事,做好学科竞赛课程、专家课程、校本课程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行学科奥赛主教练负责制,加强竞赛生指导,规范流程,精选苗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加强与外校的学习交流,努力提高育人质量。加强国际部教学管理,进一步拓宽升学渠道,指导学生和家长明确留学目标,力争让更多学生考入国际名校。

4.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积极推进课程整合,强化跨学科学习,统筹课时安排,打破学科知识壁垒。启动实施强课提质行动,分学段、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支持教师结合学校特色、学生特点、教学个性等因素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形成一批优秀教学案例。积极推进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教学创新,强化实践教学,打破学校的传统边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抓牢抓实教学质量。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分学段、分学科规范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健全完善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开展随堂监测反馈,提升课堂效率。落实好《泰安一中教学活动管理规定》,落实好集体备课和主备人公开课活动。做好常规教学检查,做精、做细“备、教、批、辅、考、评、改”的每一教学环节,详细掌握各年级、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抓好初高中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做好初高中毕业班级的复习备考和跟踪调研指导工作,全方位提升高考、中考复习备考质量。

6.落实好立体课程体系建设。按照“自主多元、丰富多彩”的立体课程标准,立足于强基计划、五大学科竞赛、综评招生及各类重大全国赛事,做好学科竞赛课程、专家课程、校本课程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行学科奥赛主教练负责制,加强竞赛生指导,规范流程,精选苗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加强与外校的学习交流,努力提高育人质量。加强国际部教学管理,进一步拓宽升学渠道,指导学生和家长明确留学目标,力争让更多学生考入国际名校。

(四)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健全师德失范行为和重大问题报告、惩处机制。在全体教职工中持续开展“立德树人、规范从教”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层层签订师德建设《责任书》《承诺书》;加强明察暗访,坚持举报必查,查实必究,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2. 打造一支高素质德育队伍。以省级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为抓手,加强班主任团队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开展好班主任“青蓝工程”,扎实做好年轻班主任和后备班主任的培养工作,努力培养一批能力强、业务精、讲奉献、有爱心、师德好的班主任队伍。组织好班会课观摩研讨、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青年班主任座谈会和班主任的高端培训等活动,促进班主任间的交流学习,为班主任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以名师引领为重点,组织多种教学技能评比,推进大小教研活动常态化,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开展好“名师工作室”建设、“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论坛”、“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赛课说课、“一师一优课”、教学能手、学科能力大赛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名师的示范作用,全力为教师搭建成长、交流的发展平台,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制订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有关意见,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宣传展示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基本功活动优秀成果,切实增强学校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组建学校“山东省优秀思政课教师”工作室,建立思政课教学团队培养机制,加强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团队成员的授课水平。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采用“专题式教学”“参讲式教学”等方法,借助高校资源,建设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学基地,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课程。加大思政教育资金投入,为思政教育活动提供各项政策保障,不断提高岗位吸引力,进一步激发思政课教师的活力,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4.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整体应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智慧课堂,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探索推进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人技协作支撑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变革,借助于多模态交互形式,鼓励开发人工智能教学助手,全面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助推因材施教和精准教学,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注重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实施信息化教学专项培训计划,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智能化时代需要的新型教师队伍。

(五)强化组织领导

1.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做到党建与业务工作相融合、相促进,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加强监督执纪问责,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2.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坚持严的主基调,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抓好学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健全市委巡察整改长效机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强化教育警示作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树立新风,推动形成严的氛围,优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按照上级要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重点领域意识形态安全排查,及时研判,确保不出现任何问题。 


老校区地址:泰安市青年路117号 新校区地址:泰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天门大街3367号
联系电话 老校区:0538-5885101 新校区:0538-5885310
邮箱 老校区:yzb5656@163.com 新校区: yzxxqbgs@163.com
版权所有: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 鲁ICP备13022236号鲁公网安备:37090202000187号